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進入第二環節和第三環節的交匯點,是黨員干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節骨眼,也是“群教活動”承上啟下的關鍵點。能否真正做到查找問題見人、見事、見思想,將在“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經受檢驗;從而順利完成制定措施、加以整改,把群眾路線走真、走實,走出人民群眾滿意的結果。
從公開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黨員干部均表示要在理想信念、黨性修養、宗旨意識、執行八項規定、廉潔自律,以及服務群眾等方面“對標先進”找差距,這樣的姿態是值得肯定和稱贊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不是靠吹的、不是靠寫的,而是他們身體力行的結果。
比如原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同志,“他心里裝著黨的事業,藏著蘭考人民,惟獨沒有他自己。”從他上任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他在被確診為肝癌晚期后,見著去看望他的同志首先問的是:“聽說豫東那邊下雨了,蘭考淹了沒有?”當聽到沒有時,才舒展了眉頭、放心地笑了。
還有四川省北川縣原副縣長蘭輝同志,在綿陽住院期間,聽說北川遭遇暴雨,竟不顧醫生的堅決反對,也要堅持出院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其理由是遭受地震后的山體容易出現滑坡、塌方等自然災害,作為分管交通的副縣長對哪兒容易出現險情比別人更清楚。
所以,筆者以為,“對標先進”功夫不能停留在嘴上,也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見諸行動,必須做到:
一是“對標先進”要見心。嘴上說說而不往心里去,那只能是說了也白說。要真心“對標”,就是要見賢思齊,把先進人物作為標桿、標尺,當成自己效法的榜樣,來檢驗存在的差距;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激勵自己,做一個理想信念堅定、為民務實清廉的人。
二是“對標先進”要見行。走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要見諸行動,要放下電話走出去、走到人民群眾當中、走進人民群眾心里;特別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走通、走實,把黨的利民、惠民政策親自送到人民群眾手里。
中國東北網 DONGBEICN.COM 版權所有